English

网络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999-09-29 来源:光明日报 赵 晨 我有话说

从传播技术看,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并伴随其成长。网络传播的数字通信较之传统媒体的模拟通信有明显的优势。

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以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还具备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跨时空、可检索、超文本、交互性等。

从传播功能看,第四媒体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这是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

从传播的方向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

从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看,今天我们还处在网络发展的早期,技术的完善、普及与发展需要时间,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对生活的影响远不如成熟以后大。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网民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新闻工作者共享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二是大众传媒对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大大削弱,任何一个网民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新闻的能力,而且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权再也不是大众传媒的专利;三是网络使跨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间隔,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信息成为可能,大众传媒“信息过滤器”的社会职能也将弱化甚至消失。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面对第四媒体,人们不禁要问,它会不会取代报刊、电台、电视台?

第一,从技术上看,报刊、电台、电视台的信息完全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生命以新的形式延续;报刊可以变成电子版;广播数字化后,高保真、立体声,具有全球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电视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数字化、高清晰、智能化家庭影院。可见新媒体的诞生不是淘汰以往的媒体,而是开拓、满足了新的需求,应该说,网络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二,从传播史看,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包容性,各类媒体均有自己的特点,一种媒体要轻易取代另一种媒体是不大可能的。就像天上有宇宙飞船、飞机,地上跑汽车、自行车一样,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完全可以共存互补。报刊、收音机具有便于携带、便于阅读、便于收听、价格便宜等优点,目前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新媒体还不能完全取代。电视与网络融合的趋势极为明显,1998年11月,美国在10大城市开播高清晰度的数字电视节目,到2006年,完成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用不了几年,人们很可能通过电视上网进一步认识网络。当然新旧媒体影响力的大小,此消彼长、相互融合,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从社会分工看,大众传媒上网后,作为新闻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为突出了。首先,网络传播的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是相信专业新闻机构发布的信息,专业新闻机构的权威性表现在对网上信息真实性的确认。其次,重大新闻的追踪式、专题式深度报道,是一般纯商业网站力所不能的,专业新闻机构训练有素的采编队伍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再次,记者日常采访就像蜜蜂酿蜜,日积月累,专业新闻机构在网上就会建立起庞大的新闻资料库,可供人们查询背景资料和各种专业资料。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大众传媒纷纷上网,以求生存,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资料表明,继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率先上网后,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问世,1998年1月1日光明日报电子版诞生,到1999年8月,全国上网报纸273家;社会文化生活类刊物100多家;自然科学技术专业刊物200多家;电台、电视台上网100多家;新华社和中新社两家通讯社也均已上网。

大众传媒面对网络挑战,除了尽早上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外,还要有一种积极的建设性态势:

一是向智能型新闻机构转化。智能型新闻机构是以全方位数字化为标志,以发布多媒体新闻信息为中心,以多功能营销服务为依托,以高速、高质、高效运转为目标的新型新闻机构。所谓全方位,从内容讲,就是通过数字传播涵盖大众传媒的一切优势:有文字、声音、图像等;从运作形式讲,新闻企业流程的所有环节,包括采集、传送、编辑、组版、合成、审定、签发、播发、出版,以及广告制作、发行营销、财务管理、行政办公、资料存储等,都可用数字化信息处理。

二是培养数字化记者。首先,记者思想素质要好,要具有政治家的全局头脑,具有专家学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能力,具有社会活动家驾驭难点、热点、突发问题的本领,还要具有群众意识和平等交流的能力。其次,记者业务素质要高,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采访、写作、报道。报道新闻事件,能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影像、声音进行处理,适宜用什么就用什么。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查询和阅读网上资源,用英语在网上进行环球语音和可视采访,用英语写作、报道、发电子邮件等。

再有,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形成移动记者工作站。装备包括:数字照像机、数字摄像机和多媒体计算机终端组成的数字移动采编设备,由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站和因特网联接装置组成的具有多媒体通信功能的数字移动通信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附属设备。技术优势可以保证记者采访活动不受时间、地点和恶劣条件的影响,随时和编辑部保持联系,而且一身数任,能在现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集新闻,调阅大量背景资料,用来验证、过滤信息的真伪,从而保证新闻采编任务的迅速、圆满完成,得到社会的认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